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1767 人次
 
    本刊论文
宿松县县城建筑风貌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对自幼生长的县城建设发展及历史文化的了解,系统的研究宿松县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建筑风格,首先从宿松的区位,到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入手找寻宿松县传统文化下的传统建筑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当地文化特征;其次考察县城现代建筑的发展,包括传统折衷主义、欧陆风、现代主义建筑。根据前面分析的传统建筑特色,分析现有建筑合理之处,并指出不太适合,有待改善的地方;最后进一步提出宿松县未来城市建筑走向,提出个人建议性意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447928.htm
  关键词: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传统折衷主义;新江南风格 
  建筑风格是城市特色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影响城市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概括为历史性、地方性、时代性和技术性。在我国,很多城市具备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哈尔滨、大连、青岛、上海、南京、西安等。 
  而在我国广大中小城镇多为建筑风格多元化,无明确城市建筑特色。宿松县县城当属这样的城市之列。 
  一、宿松县区位及历史文化 
  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距今约2200年历史。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宿松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素有“吴头楚尾”之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全县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拥有“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宿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首先于清朝中叶开始每年三月三专演黄梅调采茶戏,1921年《宿松县志》正式把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57年黄梅戏的孪生剧种文南词进入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献演。黄梅戏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断丝弦锣鼓”和“文南词”是宿松土生土长的两朵民间艺术奇葩,现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宿松民间艺术还有鼓书、龙灯,舞狮、彩船、挑花篮、花鼓灯等。 
  二、宿松县传统建筑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利用问题上往往陷入两个极端:其一是注重少量的“珍宝型”建筑也就是文物建筑的史料价值及文化情感价值的利用,将文物建筑看作文化标本,象展品一样冻结起来,使之更多地成为一种无甚物质功能的“古董”。其二,对于大量的、一般性的传统建筑在进行破坏性的使用。这些传统建筑大部分仍在使用之中,但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此带来的混乱与破败的状态也使得传统建筑往往以“危旧房改造”名义被大量拆除。因此,这种对传统建筑的利用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破坏性利用。 
  在宿松县城老城区的老街,正在面临拆迁改造,这一部分老建筑何去何从将面临考验。老街建筑体现出了传统徽派建筑的特色,但与皖南徽派建筑又有很多差异。 
  (一)由于是沿街建筑,建筑开间都相应较小。往往只有一个房间的跨度,4~6米居多,多为沿街商铺。 
  (二)建筑主要考虑两个朝向,即沿街面和背街面,两面都能够完全敞开。在沿街面底层,白天完全敞开,夜晚嵌入门板完全封闭。当开放时,建筑无内外之分,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开放,最大程度的通风,顾客也能最方便的进入。在沿街民居中,这些嵌入式的门板经常不完全开放,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二层部分,作为居住或者储藏。在沿街面,同样是嵌入式的窗板,可以完全开敞,二层相对一层高度要小很多,大部分窗子都并不开启,私密性很强。 
  (三)建筑檐口均有出挑。当地夏季日照强烈,并有明显的梅雨季节,做出挑的檐口更多是出于实际需要。这一特点,在现在建设的很多房屋中都有体现,大部分民居都采用二层出挑的方式。没有出挑条件的,会加设雨棚。 
  (四)建筑是民居中常见的硬山式样。把山墙两个端头加宽加高,做成马头墙,同时,内部结构体系不如皖南民居那样完整,其不是内部的完全木结构支撑,而支撑依仗于山墙,两个体系交织在一起,不相互独立。 
  沿街的这些房屋,都已经破败严重,对于危房,建议拆迁并重建。对于其它一些房屋,可进一步考察其建造年代,评估其价值,通过传统建筑“再利用”的方式,改造成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房屋。 
  三、宿松县现代建筑分析 
  (一)传统折衷主义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上,宿松人民默默的作出了努力。各个时期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 
  从建国到改革开发之前,这一时期建筑体现了当时人民勤勤恳恳的生活态度。建筑体量自由、活泼、大方,虽为现代建筑材料,但对于传统生活的解释是较为恰当的。白墙、灰瓦,这些传统建筑符号依旧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同时体量的简洁也体现出当时节约的优良作风。 
  九十年代的建筑,不论从设计理念和建设质量上都明显下降。建筑体量呆板生硬,仅用了传统的建筑符号装饰其上,并且很不到位,原本灰色的瓦,在这里用作红色,还有甚者,用黄色琉璃瓦,实属臆造。建筑正立面多瓷砖贴面,顶部山墙略作出,隐含马头墙寓意。建筑侧面施工粗糙或者干脆不做任何处理,跟正面的做法截然不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传统文化与艺术愈加重视,以前完全照搬临摹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一批新的对传统建筑探索的作品问世了,下图中的这组建筑可以看出比九十年代更加趋于成熟,同时,对传统建筑的继承有了新的思考。既不是简单的用新材料临摹传统建筑,也摆脱了90年代的浮躁与呆板。 
  (二)欧陆风。现在宿松城区刚刚兴建的和正在兴建的大量的民用商业与住宅结合体都是以欧陆风风格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这股已经吹遍中国大地并正在消退的建筑风格在宿松县反而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诚然,“洋立面”现象体现着某种文化精神,迎合了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中国人毕竟长期生活在缺乏内在品质的环境下,以致于对风格、形式有着某种渴望。另一方面,主管部门急于摆脱单调乏味的环境风格,人们的目光便转向了“洋立面”。今天的欧陆风常常显得粗制滥造(在人才相对缺乏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这些作品在比例构图、细部线角、造型元素呼应衔接等方面缺乏深人细致的推敲研究,不能很好地甚至表达不出其应有的意境和内涵。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对“西洋文明”的模仿曾多次出现,其吸收、模仿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照搬照抄西洋古典形式,原封不动移植;二是中西合壁,有所变异与发展;三是不伦不类,随意拼揍。而笔者认为宿松县目前的大部分所谓欧式风格属于第三类。当地居民被分配了沿街竖条形土地,建筑地基面宽窄,进深大。建筑往往直接从有限的土地上拔地而起,新建建筑高度均在3层以上,4层居多,因此产生的建筑体形如同一竖起的火柴盒。2、3、4层出挑,作为一层的雨蓬,体形简洁大方,实用性强。但建筑稳定性较差,抗震等级低。侧面与背面一般仅做沙浆抹灰,甚至裸露砖墙。如果说正面采用的是欧陆风风格的,侧面和背面均无任何风格可言,而仅仅满足功能要求即可。 
  在有限的资金内把建筑做得尽量的好看自然是每一位投资者的本意,在选择建筑式样的过程中,地方的传统建筑式样不能满足与适应今天的生活功能,居民在不断尝试新的建筑风格的过程中从多方搜集经济美观的建筑式样。同时,对欧美富足生活的向往,造就对他们的建筑产生崇拜之情,粗略的抄袭自然成为一种时尚。 
  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有限,艺术的鉴赏力有待提高,广大居民对美好建筑式样的向往与地方建筑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工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在公建中,欧陆风的建筑风格成熟得要略早一些,整体风格也更大气。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无疑是较民居提高了不少。这类公建中,线脚、窗套的做法相对民居更简洁,摆脱了欧陆风建筑中尤其是民居中常常出现那些胭脂气。欧洲传统柱式经过简化处理,在公建中的应用要远远多于民宅,一方面建设单位经济实力更雄厚,另一方面柱式建设在大体量的建筑中才能够表现出雄伟效果,同时,不可或缺的原因是单位上班的人群现代审美能力更好一些。 
  (三)现代主义建筑。宿松县的现代建筑渗透在当今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项目中。当今现代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往往“简洁”意味着“简单”,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现代建筑口号,在他们看来就是“少就是少,少就是单调与无聊”。 
  在众多的仿古建筑的侧背面往往呈现出来现代主义建筑的极简风格。这种满足功能使用前提下的简单粉饰造就了现代主义建筑。 
  宿松其一组建筑背面,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并且严谨地实现了“形式追逐功能”这一现代主义标志性口号。此类建筑在众多欧陆风建筑的背面比比皆是。这种建筑表现出来一种现代主义的简约,可以作为现代主义的经典范例,而在本地居民并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对于他们这就是一种省钱的做法。 
  现代主义建筑在宿松的发展就是整个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缩影。虽然道路坎坷,但并不令人担忧,毕竟这种建筑最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及生活需求。 
  四、宿松县未来建筑发展的浅见 
  建筑风格就是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等因素所决定的总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阶级意识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风格不单是建筑艺术问题,而是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与地区内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形象等所形成的特点的总和,也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我国城市面貌在现代建筑与日俱增的发展中,大有众城一面之趋势,原来的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逐渐模糊或丧失。因此继承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保留地方特色的问题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寻找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县城老街民居的改造和利用。怎样进行乡土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现在未有定论,在世界上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对于文物建筑我们自然不用担心,但对于宿松老街这样一般性传统建筑应该怎样处理却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旧有的房屋居住条件极差,造成很多人毫不犹豫的加以拆除新建。 
  很多旧有建筑使用的材料和建造手法还是相当精良的,通过对砖石部分进行修补粉刷,对木结构部分进行替换,甚至重建改造,使其符合现代生活需要都是可行的,而不是一味的采用拆除。对一些必须拆除的可以进行系统重建,座落在老街这样的古文化街区,可以采用徽派传统形式。成功改造的案例比比皆是,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对传统街区的保护要注意尺度的把握,合适的街道宽度,恰当的建筑高度塑造一种亲切轻松的环境。笔者建议在宿松老城区改造过程中沿民主西路自老厅街至北门街及北门街南段、南门街至城南沟范围划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恢复宿松古城风貌并在该区域发展传统特色食品加工如雪枣、豆腐坊等;传统工艺加工如竹编、根雕、石雕等;同时开劈传统文化展示区如戏台、茶馆、鼓书等,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广场,在民族节日组织龙灯,舞狮、彩船、挑花篮、花鼓灯等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可促进宿松旅游业的发展。 
  (二)县城新区的定位。近年来,宿松县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特别是东北片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突飞猛进,为宿松县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东北片区控规和城市设计中,东南大学汪坚强博士(在读)对新城区建筑风格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其根据宿松老城的历史特质和文化积淀,提炼江南传统建筑的精髓,结合现代风格中所倡导的简约、纯粹的概念,将江南建筑元素加入到现代建筑中去,创造性地提出新江南风格建筑风貌,塑造独具特色的街道景观,笔者认为这是与宿松历史文化及山水交融的自然风貌和谐统一的传统折衷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较好范例,可以形成为宿松县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过程中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 
  (三)建成区现代建筑的改造与新建。对于七十年代后的县城建成区的改造,县城通德街区域基本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低层建筑,急待改造,同时通德街也是东北片区向老城区衔接过渡的重要街区,应当与东北片区建筑风格相协调一致。 
  而通德街、龙井路以西人民路两侧及人民路与孚玉路之间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兴建的公共建筑,复古主义、传统折衷主义、欧陆风、现代主义等各色风格建筑在此街区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在建筑形式追求上的浮躁和无所适从,也意味着宿松历史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此区域改造过程中除对一些极其粗糙简陋的建筑进行改造外,大多应当尊重历史,维持现状,同时该区新建建筑也可适度放宽对建筑风格和色彩的限制,形成一个色彩绚丽、丰富多彩的特色街区。 
  五、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哪一种方式,笔者认为长期看来,都要渐渐发展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建筑。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传统文化精髓才是未来建筑的方向。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20026650号-1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20836

公安部备案号:32040202000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第D-T086号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